《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正面塑造国家形象、反映时代最强音的电视剧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影响力时,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还可以通过这一雅俗兼具的文艺样式凝聚人心,缔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这告诉我们,文化
①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相互交融
②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潜移默化的
③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④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目前,我国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很多,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宜昌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开渔节等。通过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产业调整。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③文化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④文化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追于饥饿,先民遍寻允饥之物并改进其可食性,由此不断衍生出各种烹饪技艺,也改善了国人的饮食生活。这一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
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人在社会实践中享用着文化
④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传承、创新、超越——新中国发展之路。
70年前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用著名的“北平方式”化干戈为玉帛,保全了这座3000年古城珍贵的历史建筑,也保证了200余万老百姓的幸福安宁。70年来,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直是首都的职责。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2017年,北京市全面启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加快文物腾退和文物修缮,保持其独具特色的空间韵律和文化肌理。
请列举一个北京近年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做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北京市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
由于月球的自转,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月背对于人类而言有许多未知等待解答。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4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实现了软着陆,成为首台安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地面照也在着陆后不久通过中继卫星“鹊桥”传输到了地球,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对于太空奥秘的探索,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而飞上月球,更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经过10年的酝酿,中国整个探月工程最终确定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嫦娥系列登月探测器的发射,实现着我们探索月球的梦想,也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重大举措。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以“月球探索”为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评。
大国创新,北京先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
材料一2018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
如图11996—2017年北京市R&D经费支出
(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
如图2 2000—2017年北京市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
■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R&D经费(亿元)
(1)概括上图信息,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瞄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北京加快构建“高精尖”的创新引擎,吹响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集结号”,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产业集聚、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高端人才发展、宜居宜业建设等方面,争取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理解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发展的第一动力。
材料三为擦亮“科技创新中心”这张“金名片”,北京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全面发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优化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城—区”对接,打造高精尖产业增长极……北京对三大科学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给出了差异化发展的定位,坚持“多规合一”“融通创新”“联动发展”,推进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协同创新,谱写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都篇章。
(3)结合材料,说明北京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了怎样的哲学思维。
材料四为进一步抓好“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做足了文章。
多次召开北京市委常委会,深入研究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核心竞争力。广泛调研,研究出台了《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35年)》,制定了北京市5G、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提出“高精尖十条”系列产业政策:每年安排5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高精尖产业基金,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对新引进高精尖项目给予企业综合税收、贷款贴息、房租、个税奖励等支持;将在智慧城市、大气治理、水治理、交通出行、节能减碳、绿色建筑等方面加大支持投入,建设绿色低碳宜居新城。放宽引进人才在年龄、落户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渠道,引进国际顶尖专业服务机构和孵化器,支持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4)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北京市是如何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