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贷款申请的便利使得校园网贷快速发展,这-要大学生擦亮慧限识别“低息贷款”的陷阱。某机构推出一款号称年利率为2%的“低息贷款”,若借20000元,需先扣除4000元"保证金”(到期抵充应还本金).一年后除需归还本金及约定利息外,还得支付1600元”管理费”。那么,该贷款的实际年利率为
A. 10% B. 12% C. 12.5% D.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浦东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有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有着广袤的农村腹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发展,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安全、有序、整洁、文明、美观”为基本目标,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与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开放、创新、高品质浦东相适应的一流城郊环境,走出了乡村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浦东美丽庭院建设在整治环境,打造生态美的同时,深化“美丽庭院”建设的内涵,打造文化美。注重保留历史形成的自然肌理和传统历史文脉,老宅、老树、古石桥等一批乡村历史遗存,得到了保护和恢复,重塑“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风貌;讲好村庄历史故事,激活村史题材,将传统美德融入农村家庭,民俗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生活,留住乡韵回味和历史记忆。
(1)浦东新区的乡村建设为什么能走出新路?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浦东在美丽庭院建设中是如何打造出文化美的。
(3)请就新时代如何将传统美德融入农村家庭提出三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治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幸福生活,是基层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为了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各地从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中探寻治理发力点,探索出多种治理模式和路径。北京市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嘉兴市借鉴“枫桥经验”,首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依靠培育和激发乡村社会的自治力量和自治活力,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格局。东莞市政府深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建设,逐步构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法治化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全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地方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对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制造业PMI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2018年7月6日,美国开始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于9月24日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0%的进口关税。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最近几年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突出,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互相不了解,不能拿出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部分至今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2017年,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的金额是14331亿元,制造业是5140亿元,给制造业的货款仅为个人住房货款的1/3,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等领域,“以钱炒钱”,加剧了资金“脱实向虚”,部分企业杠杆率偏高,“僵尸企业”占用了较多信贷资源。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当前形势下,金融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些改革方案出台是基于
①上层建筑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认识事物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负面清单制度是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这一制度是在投资准入实践改革中迈出的关键一步。为降低风险,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原则,逐步探索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相应的体制机制。这意味着
①通过研究具体实际情况,补充、丰富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
②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负面清单制度要研究每个阶段的特殊性要求
④先行先试、逐步推开原则是相关联系的基础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