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纪元,到第一部宪法通过,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一系列新观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接力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材料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了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特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了国家根本法。
(1)“法治中国”的探索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结合材料,运用“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的知识说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的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校联盟自组建以来,五所学校加强合作,打破校际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德育研讨、教学观摩、校长联谊、联合考试等各项活动常态化开展,极大提升了教育教学效能和质量。现阶段,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已经发布,新的教材将会启用,新的高考制度必将施行,“五校联盟”审时度势,以4月11日安庆九中教学开放日为标志,拉开了“宣讲‘新课标’、迎战‘新高考’”的序幕。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五校联盟应怎样开展“宣讲‘新课标’、迎战‘新高考’”的活动。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疑问是产生真理的源泉和动力
③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④真理总要以谬误为存在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势可以造势,不要等;事情出现恶化的迹象也不要等,抓紧治理,别拖沓;事情哪怕做错了也不要紧,错误也是收获,总比不做强,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时势的客观前提
②要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转化
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④要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着质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进一步印证了:
①原有的真理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②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③经过检验的真理在实践发展中不会被超越
④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