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说明
A. 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
D. 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
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
①促使当选代表更加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任
②是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行使选举权的重要环节
③旨在加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扩大选民的选择范围
④是扩大候选人的社会影响以保证当选的必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列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对一定阶级既有民主又有专政
B.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C. 民主与专政互为前提
D. 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习近平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材料一: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曲折。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启示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随着慈善事业体量的增大,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
(2)结合材料二,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合节目带领着观众共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为娱乐昧过重的电视节目注入一股“清流”。有网友认为,经过了这幺些年快餐文化的‘狂轰滥炸’,人们在呼唤主流的、温暖人心东西的回归,对那种咀嚼式、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更有兴趣,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也有网友对于文化类综艺能否从“清流”变成电视荧屏主流,并不乐观。他们认为现在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形式基本停留在诵读、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更多的是在拼情怀和新鲜,这样的形式能有多长久的电视生命力,并不是很看好。
请从认识的主体角度分析材料中的网发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以项目扶贫为主要形式,以工程实施为重要载体。这些做法对我国取得的减贫成效功劳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就是精准度不够导致减贫效率不高。扶贫开发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何转型?方向已明,那就是精准扶贫。
(l)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思想指导,精准扶贫的目标就能实现。”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对这个观点予以评析。
(2)就如何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