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to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A.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B.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座大桥,连接三座城市:香港、澳门、珠海。三座城市有着不同故事和发展境界,同样有着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发展,三座城市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珠三角整体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难题。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港珠澳大桥来打通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景观、航运管制等诸多难题。港珠澳大桥是科技工程,也是人心工程,大桥每一个节点的进展、每一次攻关、每一次创新,都蕴含着可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工匠精神。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1)结合材料一,谈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纪元,到第一部宪法通过,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一系列新观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接力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对“法治中国”探索过程的认识。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农民的节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要体现农民的愿望,尊重农村的实际,要抛去浮华的外衣,回归农之本色,更要避免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用最接地气、农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庆祝丰收,绝不能把节日办成花架子,增加基层和农民的负担。“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全国的节日,也要有地方的色彩,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弘扬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天南地北、百花绽放。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进步的融合、传统与信息化商业模式融合,这些融合不但激发了互联网产业本身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将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向信息时代迈进。互联网发展注重“融合”的哲学依据是:
①局部功能之和总是大于整体功能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能实现1+1>2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城镇化建设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重视部分作用,用局部的发展统率整体的发展
②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③立足局部要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合理
④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