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一带一路与文化外交”论坛在西安市举办。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外交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体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说明
①文化外交通过文化交流消除国家利益分歧
②文化外交通过文化合作带动政治、经济合作
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力和形象的彰显
④商业贸易是更为直接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春秋战国时期,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德有才有识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进步。材料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是一定政治环境的反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我国汉代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强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诗歌
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能够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④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to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A.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B.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座大桥,连接三座城市:香港、澳门、珠海。三座城市有着不同故事和发展境界,同样有着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发展,三座城市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珠三角整体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难题。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港珠澳大桥来打通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景观、航运管制等诸多难题。港珠澳大桥是科技工程,也是人心工程,大桥每一个节点的进展、每一次攻关、每一次创新,都蕴含着可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工匠精神。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1)结合材料一,谈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纪元,到第一部宪法通过,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直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一系列新观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接力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对“法治中国”探索过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