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①祸福相依 ②理生万物 ③吐故纳新 ④万物皆可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业精于勤”“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美德。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从今年起要狠抓劳动教育。要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要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督导评估中。要健全政策,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对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组织、学段任务、强度要求、教学目标、保障手段等作出详细指导。要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抓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和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要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结合材料,运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知识,说明狠抓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当时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发,交通不便,十分贫困。李保国和课题组同事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秃岭变成“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
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李保国的英雄事迹是怎样体现民族精神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2018年,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意大利庞贝古城出土文物,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举办了四川古蜀文明展。2019年1月,“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参展法国艺术家将中国元素巧妙地揉进创作,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各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开展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道德准则和观念形成的丰厚土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
A.强化落实,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B.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C.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D.充分吸取和借鉴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成分,警惕无益和有害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