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曾用化石连续切片方法研究得出结论:总鳍鱼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祖先。这个观点一度被视为权威结论写进教科书。然而,他的学生——中国科学家张弥曼,在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后发现:老师的观点错了。张弥曼的较真,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推动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阶段。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说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中的发展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④张弥曼的理论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13年,一位医学专家使用塑料3D打印出第一颗坪坪跳动的“心脏”;2019年,以色列一科研团队人员使用人体组织3D打印出的“心脏”,不仅有细胞、心室和心房,还有纵横交错的血管。当然,该技术离临床应用还有较远距离。3D打印“心脏”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一
②渐进的量变会引起质变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倒洗澡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美国的洗澡水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漩涡会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同时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实验。水漩涡方向的研究体现了
①任何真理都有与客观事实相符的属性
②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对既有论断的怀疑是真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年上半年,我国科研人员从针灸治疗哮喘中获得灵感,首次发现并验证了一个支气管哮喘治疗靶标,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思路,相关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国际学术杂志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的成功取决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尊重医学规律是新药研发思路发现的前提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狼曾经是令人憎恶和害怕的,人们主张把狼赶尽杀绝。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
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②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