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爱国,这是我们对自己祖国最质朴的感情。爱国是情感,更是责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的传承者。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爱国行动,某校准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塑造人生角度出发,分析弘扬爱国精神对社会的意义,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为材料中的学校拟定两个具体的活动主题。
材料二:书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传情达意、沟通情感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书信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纸张等文化于一体,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话、微信、QQ成为人们进行联系的主要方式。书信由于写起来麻烦,传递信息缓慢等缺点,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书信是极具个性的东西,它所代表的情感内容,是其他任何通讯方式都无法代替的。时至今日不少人还在怀念传统的书信往来。他们说,也许书信没有电脑打印那么工整、那么花哨,也没有网络下载话语那么俏皮、那么有创意,但寄与收的过程给人一种企盼,落笔成文有更多的斟酌,它反映出的是书写人的真情实感,一笔一画,纸张墨水飘香,透着亲切和感情,它更不会像电脑、手机删除那样轻易就“无影无踪”。这对那些至亲好友来说很重要,他们需要“原创”,需要“真诚”,需要“一对一”,不希望被“一勺烩”和“群发”。网络时代,书信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继承书信文化。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侯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多柔婉、细腻、灵捷、精明。这种现象说明( )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不同区域文化既保留各自特色,又渐趋融合
③自然条件差异决定文化差异
④受地理等因素影响,文化带有区域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奇花,香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这说明
①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9年3月,沙特阿拉伯宣布,计划将汉语纳入该国所有教育阶段课程;从2020年开始,肯尼亚也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供小学四年级(10岁)及以上的学生选修;爱尔兰也宣布,2020年,中文将加入其全国高考科目。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②表明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表明中华文化已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文化交融 文化相同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C.文化植入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