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的这首《杨柳枝词》借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因而不能得到欣赏的境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也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从枝条着手描写柳树的美态体现了诗人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②荒园孤柳等景观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
③一株垂柳荒凉冷落的处境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世界
④诗人大胆突破固有诗词创作规律使该诗艺术力量感人至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清华博士生宿涵将专业技术和音乐结合,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在第三期《中国新歌声》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正是他输入“深渊、噩梦、绝望、战争”四个关键词,人工智能就帮宿涵写出了得到广泛认可的歌词。人工智能能“创作”歌词
①体现了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
②表明人工智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长霉的米饭都不能吃吗?答案是否定的,长霉的馊米饭显然是不能吃的,但有一种长霉的米饭不仅能吃,还很好吃,它就是酒酿,南方人称其为米酒,北方人称之为醪糟。随着我们的追问不断加深,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②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
④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图包含的辨证唯物主义道理是
①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实践是能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实践是客观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百喻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材料中的愚人
①没有正确处理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③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④未能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科学家甚至预测有朝一日他们可以开发出一种类似人类大小的版本,应用于外部自建环境空间,扩大针对较大生物的科研范围。材料表明
①带有人的精神意向的采样器一经创造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②海洋生物运动追循其固有的规律,不以科学家的意志为转移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与外部自建环境空间相互依存和联结
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科学发明的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