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暑期档,“另类”哪吒收获共鸣,打破成见的“不认命”催人奋进。影片虽取材于神话,却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哪吒身上“孤独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发了教育反思。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只有深深扎进军营这片沃土,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真情、唱出大爱。”著名艺术家闫肃的这句话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需要激情和具有关键作用的灵感
④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年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始于汉代民间在门上所贴的“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年画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为题材,表达驱邪纳祥、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天津的杨柳青、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极负盛名。绵延至今,民间在门上贴年画仍是中国春节的明显标志。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年画题材狭窄,工艺落后,节令性强,因此仅能一息尚存,始终不能兴盛为产业。由此可见
A. 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中国民间十分重视居住的环境,对“房屋的选址”非常讲究。房屋要背山面水朝阳,顺山势,背风向,靠水源,避灾祸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有一定的生活依据。我们对待“房屋的选址”的正确态度是
A.模仿古人看风水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只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继承
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方文山的《青花瓷》、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A.东西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B.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C.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作品的创新
D.传统文化因时而变,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周易》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 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 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