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实现民心相通应该:
①提倡和推崇开放与包容、化解分歧,求同存异
②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
③积极推动汉语国际化,实现文化相通
④以我为主,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在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工作,把现代科技融入文物博物馆领域,为人类打造通向古老文明的桥梁。比如,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完成更加精准的仿真模拟,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更直接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这表明
①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文物的采集、存储和传播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打开新近上线的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欣赏精美文物;走进国博“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数字技术让大师名作“动”起来。科技与文化“联姻”的场景日渐频密,随着5G大门的开启,科技和文化还将擦出更多的火花。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决定文化发展方向,有力促进文化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5G将使整个数字文化产业发生颠覆式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中式英语词汇“addoil(加油)”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此前,《牛津英语词典》已收录了“guanxi(关系)”“tuina(推拿)”等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越来越多的“中式英语”被主流英语世界认可和接受表明
①中西文化交流借鉴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推动了其“走出去”
④中国人生活方式已融入了西方社会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地球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决定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差异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④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这给我国的启示是
①反对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取向,阻断不良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被动的
③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高人们文化的辨别能力
④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