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地球形状是天圆地方,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是个球形体。1517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最早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古今对于地球的认识差异进一步说明( )
A.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B.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C.实践是一种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A.新陈代谢 B.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C.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
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相同的规律
C.规律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天津、河北将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三地协调机制,争取实现1+1>2的效果。从哲学上看,要实现1+1>2,要求我们注重
A.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B.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C.立足部分,统筹兼顾
D.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柏拉图说过:“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前功尽弃。”这句话表明( )
A.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B.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体现了( )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