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华西村自1957年建立党组织以来,从党支部壮大到党总支,从党总支发展为村党委,村党委至今已三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推动乡村振兴,华西村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载体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载体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载体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以预防腐败为载体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华西党组织始终成为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具有亲和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华西的党员干部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重要作用,组建了“一个团结廉洁、开拓创新的好班子”,带出了“一支精干高效、永葆先进的好队伍”,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好制度”,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形成了“一种两手齐抓、协调发展的好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华西村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是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眸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立法推动改革开放的主题,始终清晰可见。修改法律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推进外国投资法立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进文化领域立法,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备;通过监察法,在法治轨道上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立法机关主动配合改革需要,并以立法为引领,为改革提供法治动力。“法者,治之端也。”2019年,立法机关继续制定、修改、废止、解释一批涉厦改革的相关法律,持续发挥立法对改革开放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守护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通过法治建设为改革提供动力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关键时刻。伴随着传统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迅速提升,交通效率在降低,有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在增加。随着车市需求逐步进入寒冬,技术革命也在倒逼这个百年行业。在2019年1月11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上,称电动汽车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引领性产品,它是把绿色能源、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讯、共享出行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并指出,对于新能源汽车,我国政府决定,通过补贴推动产业走出第一步后不再继续干预技术路线的选择,让多种技术路径相互竞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经历阵痛,迈入大浪淘沙的时代。同时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助力企业能主动选择去联盟、并购或退出。
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并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政府如何进一步支持和引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的市场主体进入。为此,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举措。2012年,广东等地试点商事登记改革。2014年以来,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创新市场监管和优化政府服务,改革不断深化,每年都推出新的标志性改革措施。例如,20l5年的“三证合一”、住所登记管理改革:2016年的“五证合一”、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2017年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多证合一”改革;2018年的名称自主申报、证照分离改革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市场主体不足50万户,到2018年11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已达1.09亿户,其中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设立的市场主体占比近80%,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经济结构呈现加快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结合材料并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是如何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外交掀开了新的篇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竣。这告诉我们应对新的挑战必须( )
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担当大国责任
②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各国的国家利益
③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清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源
④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宁夏回族自治区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充分发挥自治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使330万人口脱贫。如今,红色的枸杞产业、紫色的葡萄产业、白色的云计算产业等,为“塞上江南”增添了更加多彩的风光。这表明
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②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
③自治权是民族自治的核心,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存发展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能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