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②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繁荣乡村文化
③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④奠定物质基础,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986年,成都西北部的一个叫做“三星堆”的村庄,一批人们闻所未闻,神秘诡谲的器物得以重见天日。接着一次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重新丰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版图,证明了在中国远离中原的“荒蛮腹地”也存在着高度的青铜文明。由此可见
①通过历史文物可以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习近平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要注重保护好古村落。注重保护古树的是因为
A.古村落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B.古村落是中华古文化的载体
C.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D.保护古村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大批经典的抗战歌曲响彻华夏大地,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抗击敌人。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理想信仰,这就是共产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长期艰难而光荣的奋斗就是在实践这份“初心”。这份“初心”( )
①属于人们的精神活动
②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③根源于人们的主观需要
④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民以食为天,筷子在中国人饮食文化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完成下面小题。
1.筷子原本叫“箸”,商代已出现。筷子的出现,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初民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就是筷子的前身。这表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文化是自然的产物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2.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礼仪的国家,生活的细节皆需讲礼。汉代以前,左手持筷子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汉代尚左,反而是人人左手持筷,但后代规矩又有所改变。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社会生产方式
②文化带有不同的时代印记
③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文化特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