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德国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2018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这是基于
①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
③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
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一谚语强调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