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属于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以社会保障等形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捐献等自觉自愿的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包括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公益”的慈善行动流行开来,个人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付出微小代价,就能对别人有所帮助。某网站举办的“指尖公益”活动共有677万人次通过微信参与,捐款3.05亿元,受益的公益项目涵盖扶贫、助学、助残等各项领域。
“微公益”的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让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但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捐赠的钱完全是到受捐者的手中吗?谁在管理这些资金?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托管资金?除了利用网络平台直接“骗捐”,假借公益之名沽名钓誉、骗取钱财的现象,在一些新兴互联网平台上也悄然滋生。正因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广泛影响力和高参与度,使得公众对“瑕疵”的容忍度更低。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微公益”慈善文化为什么会获得迅速发展?
(2)有人认为:慈善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政府加大对各种骗捐行为的打击力度。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这—观点。
(3)某班准备以“微公益,大未来”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写一个发言提纲。
要求:①综合运用政治生法和价值現的知识,紧扣主题,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结合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说明。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19年9月6日抵达北京,开启她作为德国总理的第12次中国之行,一个欧洲重量级国家的总理,在任14年以来先后12次到访中国,实属罕见。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中德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德双方政体运行原则的差异,两国的合作协议的实际贯彻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习近平主席2019年的首次出访,选择了欧洲:2019年国事访问的收官一站,也是希腊等欧洲国家。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已超越中欧关系本身,具有全球意义。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欧双方都愿意肩负历史担当,共同对外犮出支支持多边主义的强烈信号,共同为这个世界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正能量,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积极预期。中欧之间的频繁互动为新时期中欧和世界发展注入新动能。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德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上有和不同?并分析两国合作协议贯彻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的理由。
(2)中欧合作对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边关系发展具有怎样的全球意义?
材料一2018年某乡镇拥有90025名农业人口,贫困状况十分严重,是税贫攻坚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该地区当年贫困发生率为6%。当前国家考核脱贫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贫困发生率,其计算公式是:贫困发生率=贫困人数(人)÷统计人数(人)×100%。
材料二近年来,当地的各级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工作:加大投入,抓好农牧区交通、水利、电力、农村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区新居、避险搬迁、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以全域旅游统揽产业扶贫,吸引社会资本,打造民宿、农家乐品牌,有序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有效解决农牧民就业和增收。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20年要完成贫困发生率低于国家2%的标准,该地区至少比2018年要减少多少贫困人口?谈谈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近期当地政府是如何让群众脱贫致富的?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化,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的开展同城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冶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告诉我们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结含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普写新的“丝路长歌”,创造新的“盛唐气象”。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很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从中我们深刻领会到
①要把个人奋斗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②要在价值选择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耕耘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实行,该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唯物史观看,该法出台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③竖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