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选择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就“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开展调研。
调查1: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大多数大学生坚持“国为大民为先”。对于“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观点,1430人非常赞同,占总人数的17.8%;4408人赞同,占54.g%,1646人一般赞同,占20.4%,三者合计超过九成。
调查2:在问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时,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仍有三成信心不足。
调查3:对于人生价值目标,选择“诚信友善”占14.g%,“爱国敬业”占12.2%,“奉献社会”占8.4%;但也有5.8%选择“成名成家”,3.8%选择“家财万贯”。
调查4:对于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善抓机遇”被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选率达42。3%;“刻苦勤奋”排在第二位,被选率为39.3%,超过80%的大学生愿意发挥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而“贵人帮扶”“家庭背景”等因素的被选率分别占7.8%、4.7%。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状况,并运用价值观知识就青年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0月28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
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说明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如何对待其他国家的治理模式。
在如何反腐上我党经历了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再到十九四中全会“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表述的变化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顺应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要求,反映了反腐败斗争方略和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反腐能力的不断提升得益于这些年不断积累的反腐经验、不断创新的反腐手段、不断提升的认识能力。
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党的反腐方略的深化与发展。
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纲要规划范围包含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是我国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往来密切。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知识,说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依据。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他们与共和国同行,与时代同行,在各自领域的工作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这说明
①实践是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的基础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④没有得到社会尊重与满足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这两句诗蕴含的价值取向
①说明维护国家利益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②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促进作用
③说明热爱祖国是惟一正确的价值取向
④激励我们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