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建议每坐3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对5000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告诉我们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
③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城镇化即等同于城市建设”,这一思维长期以来被很多地方的施政者奉为圭臬。有鉴于此,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化目标落实到“人”上面,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对过去“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发展理念的一种纠正;同时强调城市化要带动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过程说明,人们对城市化建设的认识
①是一个不断超越历史的过程
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③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错误的过程
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人民日报》指出:“回溯历史,从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到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正是这样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实践表明,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观点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 )
A.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要受认识的指导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几位城里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叹真美。田间一位劳作的老农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这一故事说明
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具有客观性
②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
④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材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思维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科学决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