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面对“城市病”的新课题,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碰碰词儿”(《人民日报》栏目)主要是针对一个话题,不同的人表达观点,形成“碰撞”,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话题主要涉及“当你老了,有我在呢”“过年回家,带什么”“雾里看网红”等。假如邀请我们谈谈这些社会话题,我们的立足点当为:
①权衡他人观点再做出选择
②社会基本现实及其发展状况
③自身实际和事物具有的价值
④平时理论积累和社会的评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38年来,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先后培养10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她依然继续在大山深处坚守。这体现了
A.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索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上的相应权利,以稳定各方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 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的调整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七十年来,中国共产的执政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
①维护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始终不移的价值追求
②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是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
③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