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诸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经典诗歌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何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2)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角度,分析“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引发众人缅怀与追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侍碧鸳”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并以影视作品等形式进行改編传播,长盛不衰。金庸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精湛的思想养分,汲取“雅”“俗”又超越“雅”“俗”,创造性吸收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经验创作武侠小说,使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素质,达到新高度。虽然是武侠小说,但是他笔下的群侠更贴近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有爱恨纠缠,也有迷茫困顿。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其“快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着国人的壮志情,引起无数华人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金庸作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金龟村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立足本村实际,找到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正确道路。村两委面对村民市场意识差、缺乏致富门路等问趣,积极探索,开拓进取,深入挖掘本村具有浓郁特色的羌文化资源,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相继举办了情歌节、牡丹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引进和培育龙头产业企业,发展“花、果、蔬、菌”等特色农产品,流转土地1800亩,带动100多户农民就近就地务工、销售产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分析金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正确性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面对“城市病”的新课题,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碰碰词儿”(《人民日报》栏目)主要是针对一个话题,不同的人表达观点,形成“碰撞”,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话题主要涉及“当你老了,有我在呢”“过年回家,带什么”“雾里看网红”等。假如邀请我们谈谈这些社会话题,我们的立足点当为:
①权衡他人观点再做出选择
②社会基本现实及其发展状况
③自身实际和事物具有的价值
④平时理论积累和社会的评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