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材料一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社会保障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2019年8月,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2.93亿人,覆盖92%以上人口,全民医保基本实现。目前,电子社保卡申领累计超过4000万张,电子社保卡把社保卡装在手机里,实现了社保卡线上线下融合,全国一卡通用,真正做到了群众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仅2018年,全国各地财政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费就达到28.3亿元。2019年9月20日,五部委发布通知,加快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落地步伐。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建成全球最大社保网络、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的。
材料三 人社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提出了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卡改进公共服务的举措。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是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新需求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材料一 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黄河流域各地分布着众多红军长征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红军英勇奋战的那段悲壮历程和英雄事迹。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鲜明气质,中华儿女在拼搏奋斗中,为黄河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1)联系材料一,从文化角度,谈谈你对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的理解。
材料二 黄河流域分布有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要自然地理景观,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治理和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治理黄河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怎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材料三 地处黄河流域山西、河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某大型国有煤矿机械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调整企业战略,坚定推动产品转型升级,积极开拓新市场,争创发展战略新优势;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调动了最核心要素的积极性;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出了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经过60多年发展,该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成为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该企业采取以上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2019年12月2日,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中俄在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也使得中国天然气资源进口渠道更趋多元。这表明
A.中俄双方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B.中国掌握了亚太地区能源开发的管理权
C.我国努力促进科学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
D.中俄不断深化双方的战略同盟伙伴关系
当一个人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越来越少的,这种现象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下列经营行为遵循并利用这一规律的是
①某咖啡店推出“第二杯半价,第三杯免费续杯”的促销活动
②某商场为了吸引广大顾客光临,推出全场7折的促销活动
③某企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经营策略
④某企业坚持诚信经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好育人导向。由此可见,加强劳动教育
①要持续创新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③需要注重教育实效以实现学生知行合一
④要发挥学校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