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各地涌现出许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他们注重传承农耕文化,建设文明家园,他们注重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积极打造环境宜居、文化复兴、人气集聚、组织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比如某乡镇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运用现代手段,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的内在品质和独特魅力;同时把农耕文化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引入循环农业发展中,全面推行“猪—沼—菜(茶、果、粮)”生态养殖模式,生猪养殖、沼气工程供应、生物有机肥生产、花卉蔬菜、水产种植等多种产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景点,游客纷至沓来,休闲旅游,体验农耕文化。大量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同时该乡镇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和村集体、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如今,该乡镇松林环抱,郁郁葱葱,各类企业集结成群,厂房林立,文化设施齐全,人居环境静宜祥和,成为民富村强、远近闻名的明星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并结合材料分析该社区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建设者克服了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其建成通车将给香港、珠海、澳门的旅游、 易等各行业带来新机遇。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表明( )
①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②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变革规律的基本前提
③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是开展生产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④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筷子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都不动,就夹不住。这里面有中国的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中含二,合二为一。下列对筷子的文化内涵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①太极和阴阳的理念说明对立就是统一,统一就是对立
②筷子讲究一静一动的配合和协调体现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筷子两动或两不动都夹不住体现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④筷子代表的七情六欲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据考,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弦歌讲学,而朱熹写此诗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不可能去游春,是虚构想象之作。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万紫千红”皆是“我(诗人)”之特点,是想象产生的
②诗人之想象与泗水之春风因孔学而产生了某种联系
③某种联系因诗人不渝的追求而不受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
④即使时间、地点的转换“我(诗人)”也期盼“万紫千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正堂左边悬挂着一块“风流宛在”匾额,据说这是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即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话。这个故事说明
①书写会意式汉字时可尽情发挥,不考虑对错
②正确认识书法艺术,离不开特定背景或条件
③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可创新性表达作者想法
④改变汉字结构,可使不同汉字实现优化组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