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主要形式是
A.战争 B.革命 C.变法 D.思想争鸣
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意在
A.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否定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C.主张民主法制反对君主专制 D.为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创设环境
我国古代“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局面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了
A.家庭观念的变化 B.社会组织的变化 C.社会形态的变化 D.定居生活的开始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使用木石制成的砍伐工具 B.以“刀耕火种”为主
C.实行撂荒耕作制 D.使用畜力牵引的金属工具
基础科学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达到很高水平,也产生了相当出色的基础科学家。刘徽作《九章算术注》、祖冲之父子计算圆周率和球体积、《孙子算经》的剩余定理等,都是杰出的数学成就。但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定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这些方面的进一步探究。
材料二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我国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积累薄弱等客观原因,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但更为重要的差距在认识层面。很多人经常问“基础科学看起来离我们生活非常远,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研究一般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大量的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探究这一特点是如何制约我国基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无用之用”理念是如何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
(3)全面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水平,需要注重哲学滋养。请就如何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