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2月,朱有勇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扶贫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能不能找到不用化学农药也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朱有勇从读研究生时便开始求索这个当时的世界难题。1986年,朱有勇在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他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60%以上。2015年,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牵头挑起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重担。他创办院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推动多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如发展冬季土豆,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把“冬闲田”变“致富田”;发展林下三七产业,采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防病害,种三七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每亩产值可迭10万元。扶贫的成果坚定了村民的信心,激励着村民将昔日污水横流的贫瘠山村,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富裕村寨。他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农民院士”。
(1)朱有勇的生物多样性防控病虫害技术的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运用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朱有勇团队是如何帮助当地脱贫发展的。
(3)时代楷模引领社会风尚。我们应该学习朱有勇身上哪些优秀的品格?请写3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持之以正风肃纪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以常手段重拳出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记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形成不放腐只是反腐第一步,要实现不能腐、不愿腐尚需严密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甚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整合行政监察和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路、失职法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集中行使监察权,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与监察体制改革相关的众多决议:将设立监察委员会及其职权等内容写入了新修订的宪法,审议通过了监察法。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设立监察委员会对政治生态建设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及从业规模情况
注:预计到2020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782亿元,从业人数将达到3696万人;到2025年家政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
材料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加之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全面二孩政策落实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家政服务需求不断提升。
在家政服务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的同时,需求的层次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职业化、高技能、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才为广大用户所期待。家政服务业既是传统产业,又融入了许多新业态的元素,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家政,传统产业与新业态融合,关联产业深度融合,能够使家政产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表格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驱动力。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近年来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大行其道,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将贸易战火蔓延到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全球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波折。在此背景下,中国颁布外商投资法,不仅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而且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之所以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有条件的
②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论述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道理是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④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这一调整体现了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循环过程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