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我国消货品供需正而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背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却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而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材料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分析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政策内容

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

定国策,“只生一胎”

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级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紧张关系

21世纪初

提出“双独二孩”政策

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扩大内需

2010年

提出“单独二孩”政策

我国人口结构呈老龄化趋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

2016年1月1日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我国生育率进人超低水平,以及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源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认识不断的深化,从而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意义。 (2)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我国制定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发展和追求真理。人口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复杂且长久,我国多次出台不容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新问题,提出新举措。 【解析】 本题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遇到的相关情况为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角度设题,主要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真理的相关知识。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的原因,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试题。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需要注意仔细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本题要求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故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述,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在回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材料。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需要注意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展新问题,提出并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让这一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复杂且长久,我国多次出台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新问题,提出新举措。考生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分析我国是如何探索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人民英雄。人民英雄是国家的精神基石。那些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英雄,就是我们民族的“脊”,就是我们国家的“梁”。正是他们身上所充盈的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人为民族解放而战斗,为国家强盛而拼搏。这些“脊”和“梁”,不断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强化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铸造着社会道德和价值基底。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当今时代提倡崇尚英雄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材料一会议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材料二会议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二是异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线。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为什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5月19日,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正式出台。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指出,当前,全球制造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

(1)请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提出实现“三个转变”的经济意义。

(2)面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请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展角度,分析我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查看答案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

A.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B.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C.辩证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D.辩证否定是对新事物的肯定

 

查看答案

近年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使用杀虫剂本来是为了农作物的增产,结果却事与愿违说明()

①有些客观事物因其过于复杂,超出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人们永远无法认识

②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建立的联系都是错误的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④离开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