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向政治探索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列各项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与“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③“水是万物的始基”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①否极泰来指鹿为马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④日新月异 断章取义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英国政治家、哲学家霍布斯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对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②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
③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④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培根认为,人的认识其实是一种反映活动,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里面的成像与镜子外面的实物高度相似。他说:“存在的真实与认知的真实是同一的,它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由此可见,培根的这一观点
①没有看到思维的能动性②包含着唯物主义的思想
③强调思维与存在都是世界的本原④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诠释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