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进行了三次审议,三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征求全国人大代表意见。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总则》。这说明( )
①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
②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增强了对法律的认同感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议权,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④全国人大行使国家决定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落实好立法、守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等环节,因为( )
①在经济建设中,法要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②在政治建设中,法要始终维护人民民主专政
③法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④在文化建设中,法要保障和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8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宪法日。某县人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人大常委会组织新入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向宪法宣;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到社区、街道进行宪法宣讲等。该人大这样做
①是因为宪法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发挥人大代表监督和实施宪法的作用
③增强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④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智慧,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大道。在日渐完备的制度舞台和法治框架下,全国各族人民迸发出越来越强的参与热情,各党派和人民团体积极行动,为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中国以自身的进步与全世界分享了发展机遇。传递了“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为国家治理提供的方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在乡村”治理有效”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规划》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是中国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局面。《规划》提出建设法治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设法治乡村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保障,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1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道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会议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都是对宪法精神原则和制度的具体化。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2018年,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不断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牢牢把握立项,起草、审议等几个关键环节,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协同配合。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监察法,英烈保护法,个人所得税法等多部法律。推进合宪性审查。通过备案审查制度促进各类规范性文件符合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推进依宪治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