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自2018年10月30日起,陆续发行2019版熊猫金银纪念币一套12枚,其中熊猫普制金银纪念币6枚、熊猫精制金银纪念币6枚。这些纪念币
A. 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
B. 不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 可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D. 不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掀开了近代中国崭新的历史进程。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革命先驱李大钊践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参与并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建立和革命斗争,并为革命英勇就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年轻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中国,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21岁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学生要在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让人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优秀青年的奋斗历程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启示。
(2)为什么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运用矛盾特殊性的知识加以说明。
(3)学校拟举办“青年学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请围绕该主题策划三项活动,并概括其对“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几年,北京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
2020年1月,北京时隔23年再次召开街道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完成《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草案编写工作,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三审,《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等。
总体上,北京在超大城市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通过“大部制”改革,荷道内设机构从平均19个精简到5~7个,事业单位统一规范设置3个,赋权下沉增效,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通过职能整合解决了分工过细、人员分散的问题,提高了老百姓办事效率。由自上而下单向治理向多无化主体协商共治转变。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提炼“北京经验”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方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资源长期配置不均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部分领域、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充足的金融资源。
近年来,面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金融服务平台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推动“科技+金融”相融合,让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平台把市场上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的客户进行最大化的连接,在资金、数据、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实现共赢;其次打造基于大数据风控的金融云平台,让资金、技术、客户、数据、场景方有效协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然后推动互联网信贷与场景消费深度融合,打通线上线下场景运营模式,下沉服务至用户,实现资产端下沉。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科技赋能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病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认识到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决定了改革能够取得伟大成就
③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全面否定自身实现质变的过程
④改革是我国现阶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某区将发展产业、培育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政府资金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市场资本引入”四项措施,推进农村由“输血”向“造血”、由“等你扶”向“我要富”转变。对该区做法的正确评价是
①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发展产业和培培育项目这一重要着力点
②注重量的积累,当“输血”式扶贫达到定程度时转向“造血”
③重视外部联系,通过外界和政府的“扶”促进农民自身的“富”
④做到统筹兼顾,将政府引导、市场引入和地区内生动力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