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如今,大量中国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不仅在海外收获了喜人的票房成绩,也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当代主流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 要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要
①打造出大量真正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精品
②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源
③保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学习和借鉴国外文化成果
④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积极寻找中外文化的共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央视“春晚”两次唱响《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歌词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亲情,常回家看看操劳一生的“空巢老人”。但是近期英国某学院的一项调查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欧洲一些国家近年出现大批成年子女“归巢族”,给父母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报告结论称:父母很享受子女离家后的独立生活,成年子女“回巢”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是一种侵扰。这说明
①人们对“空巢”与“回巢”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②不同经济生活和文化背景对东、西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不同经济生活和文化背景表现的亲子关系具有普遍性
④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各有特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近年来,经典诗歌渐回公众视野。它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经典诗歌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是因为它( )
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使人们获得精神享受
②能主动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使人们获得精神启迪
③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月亮是诗人的灵魂,数千年来,明月成就了无数诗人,他们用月亮写尽人生聚散、时代兴衰,借月亮言志抒情。唐代名相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尽盛世海月的华美;而从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唐盛极而衰的真实的历史。由此可知( )
①文学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古代诗词总会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诗词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唯品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成立合作社,与贵州毕节织金县签订2019年度蜡染生产订单,这批订单将为苗族阿妈们带来1000万元的劳动收入,并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多样化方式,以“电商+非遗+扶贫”的非遗扶贫新经济模式,实现非遗精准扶贫。合作社在当地还开展了浸入式采风学习, 对苗族刺绣和蜡染进行现代美学重构。这表明(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商业贸易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治国安邦,是一切时代、一切国家的首要课题。
(中国之治)
“大海航行靠舵手,激流汹涌有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来,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严格的组织纪律、优良的传统和作风。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各项工作,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位置,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等六个方面作出部署,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必将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势。
(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之智)
70年光阴,中国以“惊人一跃”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支撑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日益成熟、稳固。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中国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改革开放伟大觉醒,再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中国的自我革新令人惊叹。从被围堵孤立到融入世界,再到日益走近舞台中央,中国的对外开放向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去。
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南山;杭州的互联网、合肥的人工智能、西安的航空航天、贵州的大数据……一个个创新高地正在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泱泱大国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狭窄蜗居”到“保障住房”,出行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路上,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国人民有了空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跨越,彼岸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明天。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中国跨越”是如何实现的。
(中国之制)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一种发展道路,总是体现为一定的制度安排;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如果不转化为成熟定型的制度,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就很难持续长久发挥效能。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民经历无数磨难,为建立适合国情的国家制度进行了艰辛探索。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资本主义制度模式轮番上演,但都没有改变国家一盘散沙、人民苦难深重的局面。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
从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建设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权,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事实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