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赤子情怀,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振臂高呼;从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呐喊,到黄大年的“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的毅然决然……这体现了爱国主义( )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同的具体内涵 ②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精神基因
③因每个人志向的不同而缺乏共同要求 ④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千百年来,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不断融合,实现了“伊儒会通”。以哲学思想为例,通过“以经诠儒”,伊斯兰教经学思想补充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通过“以儒诠经”,用儒家的语言思想、理论阐述伊斯兰教教义、教理,使中国伊斯兰教具有鲜明的中国气象。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在相互吸收和融合中走向同质化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④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青铜立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四川三星堆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造型奇特,风格与中原青铜器迥异。网上有人说:“如此‘神器’看着不像中国的,比中原文明更先进,所以中国文明不是原生的,一定是外来的。”这一说法的实质是
①“封闭主义”②“历史虚无主义”③“守旧主义”④“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9年教育部计划在全国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遴选2000所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主要包括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实施这一计划( )
①发挥了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有利于引领青少年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起决定作用
④表明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苏轼与弟弟苏辙团聚不得,只好举杯邀月,叹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篇。将近千年之后的今天,中秋节依然是思念和团圆的节日,始终牵引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归依。中秋节的传承表明( )
①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国人民在今天的精神追求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阅读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数字阅读的工具越来越多。如今,读一本“书”不必再跑图书馆、书店。随时随地可以看的电子书,让阅读更加便捷,更贴近生活。这反映了
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现代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新的传媒日益增多,旧的传媒不断消失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消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