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张老师在赠给学生的小诗《星光》中写道:“郁葱的花木,也许掩不了心的荒凉;阴寒的枯谷,也能延展出梦的翅膀。不能觉得,虽有月色,但夜却很漫长; 而应认为,虽夜无边,毕竟还有星光。”这首诗意在告诉学生
①人的精神状态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
②要不断进行量的积累以实现学业成功
③事物具有两面性应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④积极心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9年9月21日,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开幕。会议强调: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合作,建设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互联互通网络。大力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这说明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为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齐鲁文化的响亮名片。今天,山东正在全力推进“济南-泰安-曲阜 ”文化带建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包容万物、永不停歇”的黄河精神、“敢于攀登、 舍我其谁”的泰山精神、“崇信尚德、讲仁重礼”的儒家思想均将绽放更青春的光芒,照 耀齐鲁人民更光明的前景。推进“济南-泰安-曲阜”文化带建设
①是基于文化环境决定社会进步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②是通过实践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期实现特定目标
③意味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规律
④是因为系统优化方法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尤其物理学相继出现了许多重大发现,新的实验事实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等传统观念,于是“物质消失了”的论调甚嚣尘上。对此, 列宁旗帜鲜明地指出:“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能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认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认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特性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这表明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②物质具体形态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③哲学上的物质并非指物质具体形态
④意识能动性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年3月9日,一堂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现象级”思政大课圈粉无数。四位教授在线“云”开讲,与各层次学校居家学子分享疫情大考的启示。据统计,当天5027.8万人次观看了在线直播,人民网等平台总访问量达1.25亿次。有不少学子表示心头始终萦绕着“此生无悔入华夏”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堂思政大课的成功
①取决于形式的新颖、手段的高超②展现了教育的意义、文化的力量
③显示着继承的必要、文化的多样④增强了爱国的情感、担当的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用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为了让它获得新生,某大学教授对甲骨文进行数字化的设计,把甲骨文变成微信表情包,其活泼蠢萌的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目前微信发送量已超过上百万次。甲骨文数字化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生命力
④赋予汉字新内涵才能集中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