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文化之河。“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为害,害在泥沙。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同时,河水沙关系又很微妙,并非含沙量越少越好。如果人为过度干预使中游下泄的水过清过大,可能会引发中上游泥沙淤积,还可能对下游河道造成冲击,加剧黄河改道的风险。
材料二自夏至宋,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从炎黄二帝,到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思想巨匠,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到《诗经》《易经》《道德经》《史记》以至汉赋、唐诗、宋词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到天象历法、农学、医学、水利等,中华文化的诸多元典、古代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诞生于这片土地。黄河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塑造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该如何确保黄河安全。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保护黄河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垃圾是让全世界都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当会严重破坏环境,而垃圾分类能有效减少垃圾排放量,让部分可再生垃圾循环使用。
材料一 2019年6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首次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写入法律。修订草案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方式,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制度有效覆盖”。
材料二 目前很多城市垃圾分类项目都采取政府补助,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通过处理好投放、收集、转运、处理各个环节有利于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同时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促进群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让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立法工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知识》分别说明公民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对进行垃圾正确分类处置,对后续总体减量、回收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分类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政策先行之下,数据显示,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达到1004家;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一夜之间上线。数字化的改造已经在部分环节开始,垃圾回收成为智慧城市的一环。每个城乡家庭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从“让我分”变为“我要分”。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乎相关企业和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绿色发展铺平道路,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1)推行垃圾分类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发展战略、基本国策和发展理念。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资源与垃圾,不过是人类从自身生活的角度对事物的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垃圾经过回收再利用成了资源。这说明( )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基于社会实践而形成
②物的价值能随着时空及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③科学认识将事物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④运动使事物的本质属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投放正在改变居民传统“一包丢”的习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唯物史观上看,《条例》的实施( )
①制约人们的行为选择,体现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②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③发挥社会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推动创造理想的世界
④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更好地巩固社会经济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在处理垃圾分类的问题上,某市政府过去是每月给居民免费发放垃圾袋,但是收效甚微。现在,政府出新招,大胆引入第三方介入,即购买服务,由企业对执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奖励积分,3个积分兑换一个鸡蛋,从而实现了垃圾分类从被动向自愿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②批判性思维利于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