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6月22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6月22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再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和平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从字面意思来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赖的现状认知,更是出于对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和世界大战的隐忧。但是从内涵角度来看,与“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相比,“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大国搁置意识形态分歧,从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技术层面思考,提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中国古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他通过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强调,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城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等。

材料三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通知强调,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1)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说明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通知的要求是怎样遵循客观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今时代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赖的现实状况,各国面临共同的挑战,我国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有利于合作共赢、推动和平发展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道路,接受这个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一程的实施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理想道德目标。 (3)①遵循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做到尊重而不违背客观规律。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②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人才评价固有的规律性,进而遵循客观规律。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等。 ③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了遵循客观规律。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 【解析】 本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塑造人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知识”,设问是“说明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意义”。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分析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原因”。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理想道德目标的角度回答即可。 (3)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规律的知识”,设问是“分析通知的要求是怎样遵循客观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中“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等关键信息,从遵循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做到尊重而不违背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规律的角度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之间创新交往与合作模式的典范,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中非关系也是国际关系的楷模,代表着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从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始,中国就一直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中非一起商量、一起做事和一起受益,为中国后来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阿合作论坛和中拉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联合国、G20和金砖国家等国际机制更加重视非洲议题。当前,中非正共筑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全球治理的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整体布局全面展开,从提出亚洲安全观、亚太梦到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发展基金、发展中澳自贸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秉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为亚洲和区域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机遇”,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发挥了中国作用,担当了大国责任。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

(1)结合材料,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我国在外交上坚持上述主张和做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说明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写入宪法是如何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

 

查看答案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辉煌而又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国国家利益、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各不相同,致使以邻为壑.零和博弈、非合作博弈、保护主义等观念和行为层出不穷。然而,“独行快,众行远”,面对突出的全球治理问题,各国应当相互尊重而不是遏制,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

同时,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致力于寻找不同制度、文化的共通性,异中求同。在今天,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国经济合作为着力点,并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力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离不开各国自身发展,依靠各国人民努力,依托独特的禀赋,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答案

    材料一食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各相关部门在加强法治建设、落实监管责任、治理“餐桌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明显好转、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保障民生工程来抓。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1)结合材料一,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谈谈应如何推动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人类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国家领导人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秋序指明了方向,为建设美好世界贡敲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017年以未,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通过的决议中,先后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头鸣。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有着“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什么会产生国际共鸣?

(2)请你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