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把握中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就能为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材料一 提炼精神标识就是要回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激活文明传统的精神内核,为走好脚下的复兴之路提供精神支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先哲们立足各自的时代,不断提炼精神标识,勇敢应对问题与挑战,用思想和智慧之光照亮世道人心。春秋时期,孔子用“仁”激活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南宋陆九渊用“心即理”唤醒个体的道德自觉。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我们站稳中华文化立场,以礼敬和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提炼精神标识需要号准当今世界的复杂脉象。目前,全球发展失衡现象严重,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数字鸿沟、公平赤字问题凸显。解决这些难题和纠葛,路在何方?对此,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提供稳定之锚。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

(1)改革攻坚和深水区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作用,但提炼有道,方能为所当为。请结合材料一,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提炼有道,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原因。

(3)请就当代中国应如何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提3条建议。

 

(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提炼精神标识要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着力激活文明传统的精神内核,并服务于民族复兴。 ②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对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提炼精神标识要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改革攻坚和民族复兴提供智慧之光和精神力量。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提炼精神标识应根据我国改革攻坚的需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化民族之魂。②创造、奋斗、梦想和团结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③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的奋斗、创造、梦想和团结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义出发,解决全球发展失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辐射和传播。 【解析】 本题以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学生请结合材料一,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提炼有道,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作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意识的作用,设问的方向是“分析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提炼有道,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作用”,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并且把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依据材料信息联系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原因。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民族精神的角度,设问的方向是“分析说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其次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并且把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依据材料信息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等知识作答即可。 (3)此题比较开放,要求考生就当代中国应如何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提3条建议。考生在提建议时,主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要求即可。例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辐射和传播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元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网络空间是一个集互联网、各种媒体内容和数据、全球论场以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大集合体,用“命运共同体”来描述它最为恰当。早在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便已旗帜鲜明地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年12月,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健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四个共同”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新的中国智慧,也必将成为今后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概括网络空间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并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为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四个共同”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6月22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再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和平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从字面意思来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各国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赖的现状认知,更是出于对大国全面冲突对抗和世界大战的隐忧。但是从内涵角度来看,与“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相比,“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大国搁置意识形态分歧,从如何实现良性互动的技术层面思考,提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追求。为全人类的发展指明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中国古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他通过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强调,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城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等。

材料三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通知强调,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1)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说明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通知的要求是怎样遵循客观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之间创新交往与合作模式的典范,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中非关系也是国际关系的楷模,代表着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从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始,中国就一直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中非一起商量、一起做事和一起受益,为中国后来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阿合作论坛和中拉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联合国、G20和金砖国家等国际机制更加重视非洲议题。当前,中非正共筑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全球治理的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整体布局全面展开,从提出亚洲安全观、亚太梦到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发展基金、发展中澳自贸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秉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为亚洲和区域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机遇”,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发挥了中国作用,担当了大国责任。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

(1)结合材料,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我国在外交上坚持上述主张和做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说明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写入宪法是如何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