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结合材料和“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蕴含的道理。

 

①习近平要求各地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体现了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⑤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体现了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解析】 本题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党中央已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蕴含的道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回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缩小答题的知识角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分析说明材料,形成答案要点。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应材料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地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应材料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 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应材料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对应材料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 ⑤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依据的标准。对应材料解读: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考生将上述思路整合、梳理、归纳,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G省奋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八山一水一分田”,G省耕地资源有限。G省引导农户转变思想观念,将“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上来,着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山地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对土地、林地等七权进行确权,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产业集散群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G省所采取的举措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党的十九大之后,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再次强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材料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以企兴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省西王村立足区域实际创办乡镇企业一一西王集团。西王集国从棉油加工做起,通过吸纳引进各项人才和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了玉米油、果糖等终端品牌消费品,深受消费者信赖。进入新世纪,西王集团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积极实施海外并购,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经过长足发展,如今的西王集团已经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为主业,涵盖物流、金融、国际贸易等产业的国际性大型企业,为当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分析说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意义。

(2)运用企业经营及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西王集团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乡镇企业经营发展的启示。

(3)为营造浓郁氛围,请你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拟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切合主题,每条标语限14个字以内)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方面,从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村风,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重塑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在乡村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直面城乡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文明的冲突”,坚持“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乡风走明之“淳”滋养乡村振兴之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以乡风文明之“淳”滋养乡村振兴之路

2)“小时候/乡整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请以乡愁为主题,为绵阳市打造美丽乡村创作2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某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因地制宜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厚植农村发展优势,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样板,筹集财政资金62.6亿元,集中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心村(社区);对全市农村空闲农房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开展休闲养老养生等项目,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收入;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保护绿水青山,挖掘农耕文化和传承保护民俗风情,盘活当地山水林田等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居休闲、文化创意等经济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观光旅游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该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很大提升。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该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是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承保护民俗风情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本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振兴乡村必须坚持村民自治。A市B村坚持村民自治,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把依法办事、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选举到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通过强化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保证村民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工作。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推进了B村的乡村振兴。

(1)请结合材料,运用基层民主的知识,说明B村村民是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的。

(2)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请你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农村写两条宣传标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