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 实践的客观性
B. 实践的社会性
C. 实践的能动性
D. 实践的历史性
目前,望远镜并没有覆盖全球,而且分辨率有限,类似小行星这样的天体人们还很难观测到。这说明
A. 世界上有些事物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
B. 主观与客观不能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高考改革新方案公布,取消文理分科,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分值150分不变,外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实行学完即会考,学生自选3科成绩加入高考总分······”。对此,有人高兴有人愁。这说明( )
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
②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反映
④人们的立场和实践不同,产生的认识一定不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用塑料桶装食用油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最近科学研究发现,塑料桶里含有双酚,长期食用用塑料桶装的油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告诉我们( )
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②要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③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头伸直或者略屈”这一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表达的是“0”或“3”;美英等国表达的是“OK、了不起”;突尼斯表达的是“傻瓜”……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 )
A.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善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C.从客观的现象出发 D.学会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规律既能被发现,也能被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