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截至1月25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同时不断收到港澳台地区和国外通报确诊病例。此项通报自1月11日起每日更新。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中央政法委、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北京市等中国各地、各级部门积极迅速应对,全面部署防控工作,回应公众关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与此同时,中方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及时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虽然在中国引起极大关注,但民众的态度和表现更趋理性。
在社交媒体上,相关防疫知识和一些科学建议成为转发热门;朋友间探讨着如何更好地采取防护措施,降低出行风险;在有关专家提出“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的建议后,武汉当地人、有返乡意愿的湖北人,以及有去武汉旅游、探亲计划的外地人均表示理解;在相关报道中,“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希望‘前线战士’平安”“相信科学,不传谣不信谣”“齐心协力度难关”等评论,均以高点赞数位居前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民众的态度和表现更趋理性”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材料一:据2019年10月10日的《光明日报》报道:2018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2019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4位,是前15名里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018年中国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419万人,居世界第一,科学与工程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跃居全球第二。2018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提升至2018年的58.5%,2018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7469亿美元,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33%。
材料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新”就新在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注重效益并重。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新模式,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激发各类主体和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和释放科技主体的创新活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分析说明新型举国体制对于科技创新的意义。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为杂交水稻奋斗了一生的他,多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获奖的当天他还在田间工作。袁隆平的先进事迹说明
①实现个性发展,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②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
③创造价值与享受价值是高度一致的④社会价值的实现要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毛主席曾经告诫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下列诗句体现的哲理与之相一致的是
A.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习近平总书记两度考察黄河,强调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城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①打破系统内部结构的杂乱性,突出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
②坚持系统优化方法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整体优化趋向
③把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S村属于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容易受生活污水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该村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完成围网、界桩、标志牌、宣传牌设立工作,结合“厕所革命”整治生活污水,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级、二级保护区内居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s村成功经验佐证了
①通过实践活动能创造利于自身发展的新联系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改变事物属性,使人们需求得到满足
③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④科学发展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