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再以此实现相应产品推荐。即使用户没有透露职业和年龄,但通过发布的照片、去哪里旅游、做了哪些事,大致可以推测出来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和性格,让用户能更快找到需要的产品,提供更多可具选择性的产品。“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医疗”……不断打破着各个行业的发展瓶颈,让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人工智能是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世界主要国家也制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发展人工智能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如今,人工智能(AI)这类“比你还了解你”的技术已经应用于教学中,正在深刻影响教育形态。
AI使得教学更加精准,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下图)。有人担心,AI会让“应试教育”更加“应试”,教出一批只会考试做题的“机器人”。 “我们对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的研判,并不是简单几个数据就能掌握的,要基于人类脑认知系统进行教学实验。”“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
(2)当教育迎面撞上AI,机器人教出一批“机器人”?结合材料,请运用哲学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市民消费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与群众民生关系密切。一项调查显示,市民最大的愿望是品种齐、质量好,最担心是缺斤短两,农药超标;而菜农最大愿望是多卖菜、多赚钱,最担心的是周转慢、销路不畅。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实现“菜篮子”向“钱袋子”转化,使双方利益最大化?
在线开班会、在线项目式学习、微课助力在家学……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度过了一段“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时间。但线上学习远离了学校学习的氛围、同伴的讨论、老师面对面的督促……总是缺少直面的生动与形象,同学感到不适应。
结合你的体验,列举出两条线上学习的优点,并从哲学角度,举例说明如何应对线上学习的挑战。
汉字繁简之争由来已久,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专家学者,再次捡起识读繁体字的老话题。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汉字历经千古演变,与时俱进,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有人认为,了解历史,阅读旧籍,让孩子们认识一些繁体字,未尝不可;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大可不必弃简从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识繁用简,不必弃简从繁”的合理性。
让居民公约“约”出基层治理新成效。
结合材料,从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角度,谈谈社区应该怎样形成务实管用的居民公约。
2019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147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大豆85%左右要靠进口。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方将增加对美国乳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宠物食品等农产品进口,今后两年平均进口规模为400亿美元。扩大美国农产品的进口( )
①有利于中美双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节约资源
②意味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增多,使得美元汇率上升
③有效缓解国内紧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④将减少其他国家农产品出口,世界农产品供过于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