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应该( )
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
②提高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
③完善区域发展无差别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
④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图。文明的细节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最美表情。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得了流感佩戴口罩……这些行为被写进《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属于法律文件)。这表明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可以( )
A.协同各种社会力量,完善多方合力的道德教育体系
B.由党履行社会建设职能,开展文明素质提升专项行动
C.发挥法律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
D.坚持公正司法,建立不文明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在“智慧乡村”建设中,某地通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信息化融合,建立了基于基层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体系。村民足不出户,遥控器对着机顶盒轻轻一按,就可以享受集约、简便、高效的服务。对于信息平台的作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①把素质提升领回家:开设“乡村普法”等栏目,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②把平安放心传到家:布设监控摄像头和广播系统,有利于对村务公开进行监督
③把民主议事开在家:设置互动议事直播间,有利于村民直接行使基层民主权利
④把便民服务送到家:城区医院开设网上咨询,有利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型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建筑概念最强调的是“巧”,像巧夺天工,小巧玲珑等。中国古建筑不像西方建筑重数学几何与逻辑概念。在一定观赏距离内,中国古建筑借助周边环境烘托出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近细看,才能品味出工匠师们那独具匠心的技术表现力与巧妙的塑造力。中国建筑的“巧”是( )
A.“人工”适应“天工”,二者既相互对立,又协同互补
B.“人工”巧夺“天工”,在山水间营造出自在联系的雅趣
C.工匠师们利用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所进行的精致加工
D.工匠师们发挥意识能动性,将自然环境模仿得惟妙惟肖
贫困是“无声的危机”。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三位经济学家深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田野实验创新项目研究,提出了消除全球贫困的最佳方式的可靠答案。简言之,要把贫困问题分解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问题。例如,改善教育成果或儿童健康是一种很有效的干预措施。这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获取扶贫真知的可靠来源
B.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
C.消除贫困要创造由量变到质变的条件
D.要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读资料卡。人们发现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所需等待的时间似乎越来越长,获奖得主年龄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通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会严谨地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部分研究成果有时甚至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评估,才能确定研究价值,这也是诺贝尔奖能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评委会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要在发展中被不断颠覆
③复杂问题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