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4月,习近平在大同考察了城西武州(周)山南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4月,习近平在大同考察了城西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材料一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冈石窟早期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在云冈石窟,习近平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材料二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告诉《时政新闻眼》,云冈石窟的病害主要来源于雨水冲刷和山顶渗水,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疏通山顶上的水道,并对岩石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粘接,防止渗水。

2018年10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第12窟“音乐窟”。这座高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拉运,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对云冈石窟“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因。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利用。

(3)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生相克,也是一些景区很纠结的问题。假如班级围绕“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组织了主题班会,请为你的发言拟定两条要点。

 

(1)①云冈石窟作为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②云冈石窟历史悠久,其早期、中期、晚期石窟的呈现不同特点,既有西域情调又是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必须很好保护; ③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更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④对云冈石窟等保护好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及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2)①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云冈石窟病害的来源,有针对性地实施保护措施,按规律办事,避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传承云冈石窟文化遗产;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 ④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理念,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将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3)能体现出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主题思想,言之有理均可以给分。 【解析】 本题以云冈石窟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云冈石窟的建设、保护与作用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组织三个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对云冈石窟“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利用。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规律客观性、主观能动性、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结合,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形成答案要点。①规律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找到云冈石窟病害的来源,有针对性地实施保护措施,按规律办事,避免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②主观能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云冈石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传承云冈石窟文化遗产。③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结合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云冈石窟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为班级的“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题班会拟定两条发言要点。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作答。考生可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分析、也可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呼之欲出,我国民事权利保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15年启动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随后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征集了法学界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意见后,对民法典草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最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诞生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请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民法典的编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诠释。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19年和今年以来政府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并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及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

在谈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时,报告指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财政赤字规模将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同时,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如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等;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务院的上述部署将如何作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查看答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曾用这样一句古语,形容中国不畏艰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穿越风雨取得的不平凡成就。他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还曾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下列引用所包含哲理揭示正确的是(     )

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客观规律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②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立足实践,开拓创新,追求真理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树立创新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利、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中国人(     )

①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②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具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④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目标不会动摇。诚如习总书记所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