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9年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9年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省围绕“乡村振兴”“农耕文化”“农产品十美食”三大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具有山西特色的主题活动。关于“农耕文化”,某班组织同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两种看法。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进入新时代,各地加强推进传统乡村文化振兴,留住乡愁、留住特色,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重新唤起了乡村的文化活力。

(l)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评析甲、乙两种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l)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甲看到了“农耕文化”代表的是农业文明,现在已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文化”有落后的一面,这是合理的。甲由此全盘否定“农耕文化”,认为是在抱残守缺、已不合时宜,则是错误的。 ③乙认为“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围绕“农耕文化”开展的农民丰收节活动意义重大,是正确的。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对乡村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如果传统的乡村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影响乡村建设和发展。 【解析】 本题以乡村振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评析甲、乙两种观点。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观点要作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①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分析甲的观点:指出其合理性:“农耕文化”代表的是农业文明,现在已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文化”有其落后的一面。分析其片面性:认为是在抱残守缺、已不合时宜,是在全盘否定“农耕文化”,是错误的。 ②分析乙的观点:指出其合理性:乙正确地看待了“农耕文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围绕“农耕文化”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的意义。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整合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主要两个层次: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传统文化的特征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对乡村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传统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两个方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影响乡村建设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痛苦过程,需要通过“自省”来革除自身痼疾,需要通过“慎独”来提升道德境界,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

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该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查看答案

耀眼的金线、五彩的蚕丝、斑斓的孔雀羽毛…在古老的岁月里,云锦被称为“天衣”,是丝绸之路上最光辉灿烂的珍宝,穿越大河与高原,连接亚欧大陆的两端。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锦绣的织物再次穿越时空,走向世界,让人们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感受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传统与时尚、内秀与开放。这表明(       )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②实现文化融合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③商业贸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交流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发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

④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近年来,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镇等项目在各地快速推进,一批村镇旧貌换新颜。但同时,千村一面”“仿古村”“仿洋村等现象凸显;乡村风貌城市化、趋同化、乡村建设缺少社会人文风貌支撑等问题突出。这些现象和问题导致了乡村风貌保护工作堪忧。为此,美丽乡村建设要

尊重个性,保持乡村地域文化特色    ②与时俱进,逐步淘汰古老乡村建筑

面向市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④立足实践,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不会用电脑,被称为“现代文盲"。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不懂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十分担忧,因为(  )

①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