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纳入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这体现( )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否定,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②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③我国调整改革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④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近几个世纪以来几次重大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一次战“疫”中,人类社会积累经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速度不断加快,人类应对传染病传播的能力不断提高。从中可以看出(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矛盾双方的转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脱贫手段的差异性,要采取产业精准扶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等“四个一批”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①脱贫的任务艰巨,要求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脱贫的时间紧迫,必须超越历史条件,创造新的具体联系
③致贫的原因多样,印证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客观性
④脱贫的手段差异,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绝对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以及升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这是因为( )
①通过劳动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进行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素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③意识--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丰富了意识内容
④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劳动和奉献的基础上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在灾难面前,我们不仅凝练了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的奋斗精神和赤诚仁爱、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更经历了一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的洗礼,进一步树立和塑造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灾难是见证我们坚实成长的足迹,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与奋斗精神,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③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教育制高点上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宗教团体管理办法》规定:宗教团体应当向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教育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正确处理国法与教规关系,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这一规定( )
①坚持了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②表明国家保护宗教活动,坚持信仰自由
③旨在实现宗教教义同国法融合④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