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陈先达在《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一文中提出,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走向趋同
③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不同的思想学派是中华文化产生的源头活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的同时,也将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这说明了( )
A.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C.要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D.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这一现象表明
A.大众传媒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B.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C.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D.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启示我们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②坚持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文化是世界的,要推动各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年春节期间,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综艺节目掀起了收视热潮。该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流行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满足了众多观众在流行中感悟传统经典的需求。该节目的成功
①说明融入现代元素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②可以为流行创作朝着更有底蕴的方向升华提供借鉴
③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④印证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