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们取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们取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 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序号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质量g10101010
剩余固体质量g5.5m1.21.2
请计算:(1)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上表中的m的数值应为多少?
(3)要得到280 Kg的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
(1)比较第三次和的四次的数据可知: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1.2g,结合样品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比较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数据可知第一次中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钙8g-5.5g=2.5g,因此第二次中也是消耗2.5g碳酸钙,所以用第一次的剩余固体质量减去第二次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就是第二次剩余固体的质量. (3)由生成氧化钙的质量和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根据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需要石灰石的质量. 【解析】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85% (2)m=5.5g-(8g-5.5g)=3g (3)设需要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80%   280Kg =,x=625Kg 答:(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5%, (2)m的数值为3, (3)需要石灰石的质量为625k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铝是重要的轻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电讯和建筑等领域.铝亦有其特殊的性质,试根据以下信息填空或简答.
(1)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铝比锌______.但是将铝片和锌粒分别投入稀硫酸中,铝片表面产生的气泡却比锌粒少而慢.为了探究铝与酸反应的规律,小强将已被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大小的6枚铝片,分别放人下表所示溶液中进行实验
溶液现象溶液现象溶液现象
①稀硫酸③稀硫酸(加入少量Na2SO4固体)⑤盐酸
(1:4)
+
②稀硫酸
(加热)
+④稀硫酸(加入少量NaCl固体)+⑥盐酸
(37%)
++
注:“一”表示铝表面产生气泡很小且慢;“+”表示铝表面产生气泡较大且快.
“1:4”表示用1体积的37%浓盐酸与4体积的水混合所得溶液.
根据上述表格内容,你认为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除了跟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外,还可能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小芳将长条状铝片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片刻,轻轻摇动铝条,受热一端会左右摇晃,却不像蜡烛那样滴落.为究其原因,小芳查阅资料得知:铝的熔、沸点分别是660℃、2460℃;氧化铝的熔、沸点分别为2054℃、2980℃.
请解释上述实验现象:______
查看答案
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一段时间后,得到白色固体(CaCO3manfen5.com 满分网CaO+CO2↑),为了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完成下表.
假设(猜想)验证方法及操作可能看到的现象结   论
    

查看答案
大多数金属材料在空气中都会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Cu(OH)2CO3].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一进行实验,研究铜在空气中生锈的条件.一个月后该同学发现B装置中的铜丝生锈了,而A、C装置中的铜丝无明显变化.
manfen5.com 满分网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得出结论说:“铜生锈的原因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相互作用.”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吗?______,你认为影响铜生锈的因素还可能有______
(2)为了验证你的判断,现给你提供上图实验二所示的装置,从左到右每个仪器所盛放的试剂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学生利用废弃的可乐瓶和底部有小孔的试管组成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如图所示).
(1)该装置A应盛放______,B处应放进______,C应该是用______(填铜丝或玻璃丝或铁丝)为材料做的带孔的网板,放置C以后使该装置具有使反应随时发生或随时停止的优点.
(2)若C是用铁丝做的网,那么发生的后果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3)若使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可以通过操作______(填字母)来实现,可看到的现象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钢铁的冶炼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右图是实验室模拟炼铁的装置图,写出冶炼生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Fe+3CO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