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在完成实验室制取CO2后,对回收的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不考虑其它杂质)进行以下实验:取20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g?
(2)回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3)当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 Na+或①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 ②_____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
(1)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_和_______(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A装置中还缺少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_________后_______。
(2)小红同学要制取并收集CO2应选择____和____(填字母)进行组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小明同学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所示。
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B装置应如何改进才符合要求____
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物质可发生反应,“→”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均已略去;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
(2)D与E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写一个即可)。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就是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图是部分物质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在高温下与SiO2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SiO2Na2SiO3+ CO2↑,Na2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2)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缓慢氧化可转变为二氧化碳,其原理可以表示为:C6H12O6+6O2 6CO2+ 6X,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
(3)物质R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2,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
(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等物质都属于有机物中的烷烃,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1)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_____。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用“甲”、“乙”、“丙”及“>”、“<”或“=”表示)
(3)将t3℃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是_____(用“甲”、“乙”、“丙”填空)。
(4)现有甲、乙混合物溶液,需要从混合物溶液中提纯乙固体,采用的方法有(写出一种即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