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
|
|
液体的倾倒 | 取用固体 | 加热液体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A.A B.B C.C D.D
2020年贵州生态日的主题为“ 践行生态文明,守护绿水青山”。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随意丢弃生活垃圾
B.露天焚烧废弃塑料
C.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D.肆意开采矿产资源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 (本题水垢的成分认定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他们将足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加入到12.5g水垢中,产生CO2气体的情况如图所示。
请回答及计算:
(1)从图中可以看出,12.5g水垢与盐酸反应最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多少?
(2)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3)水垢中氢氧化镁的质量是多少?
(4)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两种金属离子数目之比为多少?
过氧化钠(Na2O2) 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其中A、C是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B是未包过氧化钠的棉花。实验中观察到A、C棉花依次燃烧,B棉花未燃烧。
(1)图1中三处棉花包,B处起到的是对照实验的作用。
(2)观察图1实验,可知可燃物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①Na2O2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和O2。
②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③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无水硫酸铜________ (填 “没有”或“变成”)蓝色;
②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P处带火星木条__________。
[实验分析]
图2中B装置装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由于Na2O2与CO2反应放出热量,使烧杯E中石灰水温度升高,由于Ca (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导致E装置中饱和石灰水析出固体Ca(OH)2,产生浑浊。
[实验结论]
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氧气。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拓展提高]
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你认为__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你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_。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氢化镁(化学式为MgH2)是一种常用的焰火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图装置制备氢化镁。
[查阅资料]
(1)氢化镁可用氢气与纳米级镁粉加热制得。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Mg (OH)2]和氢气,并放出热量。.
(2)常温下镁不与水反应,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装置,再……;
②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装置中通入氢气,D处收集的气体验纯后,给C装置加热。继续通入平稳的氢气流。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停止通入氢气。
[回答问题]
(1)请将步骤①中的操作补充完整_____。
(2)分别写出实验时圆底烧瓶和C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氢化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__价,氢化镁保存时应注意____。
(3)兴趣小组活动时,组长特别提醒大家实验开始操作时注意氢气要早通入,酒精灯晚点燃,对这个提醒,你的理解是_____,盛放干燥剂的仪器的名称为:______,请写出一种可用作本题实验的干燥剂的化学式:_______。
(4)实验结束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收集氢气测体积,进而计算氢化镁的质量、检测氢化镁的纯度。若未冷却到室温,且导管伸入量筒里太长,也未将导管拿出就读氢气的体积数。则检测的氢化镁的纯度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写出Y型管中水与样品接触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流程图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1)分离室中进行的操作名称是______,此操作使用到的仪器有___(写一种即可)。
(2)分析流程图,在_____室里,实现了NaOH 转化为Na2CO3,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在_____室里,实现了Na2CO3转化为NaOH,其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
(3)写出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两种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