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2分) 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2分) (2)元朝(1分); 特点:①民族交流频繁;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③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④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 (3)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分设3个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点。题文信息:唐朝灭亡东、西突厥,与少数民族册封、通婚;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东西突厥;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实行“和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等。宋朝的民族关系: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议和、送岁币苟且偷安;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 (2)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元朝相关的知识点。题文信息提示: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是在元朝。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3)此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民族关系的认识。因为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根据要求即可回答: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王定保《唐摭(zhí)言》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统一了本民族            B.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C.打败了北宋              D.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

A.都开凿过运河

B.都存在了不到50年

C.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看答案

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①阿骨打   ②元昊  ③铁木真  ④阿保机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               D.②④

 

查看答案

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