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11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621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83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11社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1)(实现)工业化(1分) 一五计划(1分) (2)高速度(或急于求成)(1分),忽视或违背客观规律(1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或实行改革开放)(1分) (4)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强国。(任答一点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实现)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速度(或急于求成),忽视或违背客观规律;没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导致我们国家走上了左倾的错误道路,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产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强国。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工业化的起步;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毛泽东早在1958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1959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是指什么?

2)据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填空题

(1)1952年底,除部分_______ 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曾经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两弹元勋         ,县委书记          等。

(3)中共________的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_______的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查看答案

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实现了统一。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4)刘少奇被打倒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也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6)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查看答案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查看答案

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