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变法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政治

(1)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          特权

(3)改革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        ,禁止私斗

 

经济

(5)废除          ,允许土地        

(6)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7)统一          

军事

(8)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变法的时间是哪年?

(3)材料二(一)战国形势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哪个国家?

(4)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变法影响如何

 

(1)商鞅;法家。 (2)秦孝公;公元前356年。 (3)①燕 ,②齐 ,③楚 ,④秦 。 (4) 目的:取信于民;(或做人要有诚信;)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商鞅所说的,含义是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反映了法家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为左庶长,进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进步。 (3)根据材料二的国家的大致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燕: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南部,朝鲜北部部分地区;齐:山东省(鲁南除外)、河北省的东南部、河南省东部;楚: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山东省南部、江苏、淅江大部、上海、江西省,最盛时还包括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秦: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东部、四川、重庆,这只是与六国相持附段。在秦昭襄王时,山东的定陶也是秦国的地方,是穰候魏冉的封地;所以材料二(一)战国形势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①燕 ,②齐 ,③楚 ,④秦。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怕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的南门立啦一根木头,招募可以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有的话给他10金。百姓觉得很奇怪,没有敢般的,又说,能搬动他的给20金。有一个人搬动了,他就给他50金,来表明自己不会欺骗。于是下达了命令,所以“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取信于民,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睛: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政策,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传说中哪个部落?

(2)“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次战役?

(3)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指谁?

 

查看答案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

A. 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B. 海外华人散居世界各地

C. 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查看答案

《诗经》中有很多诗句歌颂周武王完成伐纣灭商大业。武王灭商发生在( )。

A. 公元前2070年    B. 公元前1600年    C. 公元前1046年    D. 公元前771年

 

查看答案

根据商鞅制定的法令,秦国有很多人获得国君奖赏的爵位和土地。这些人获得奖赏时的身份应该是( )。

A. 农民    B. 军人    C. 商人    D. 铁匠

 

查看答案

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